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 | ||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建设 资源型经济转型自主创新基地,支撑引领太原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发展,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对标一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支撑引领原则,突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三大重点,着力在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民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产学研合作、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6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为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 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一)加大科技投入。设立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吸引企业及社会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以上,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以上,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以上。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九大产业领域中,以企业为主体,新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转移平台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100个,其中 级达到30%,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三)引进创新人才。在九大产业领域培养、引进200名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形成50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结构梯次合理的创新人才团队。 (四)创新科技绩效。全市九大产业领域经省以上鉴定科技成果数量达到300项以上/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百人年;取得一批具有行业主导地位的 (行业)技术标准。取得经省以上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200个,其中 级占30%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个,其中 级占30%以上。 (五)增强产业竞争力。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持 领先水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跻身 一流行列,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 (六)提高城市创新指数。科技进步指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城市创新指数以2010年为基准值100,到2015年达到450,进入 省会城市先进行列,成为 创新型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以一流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实施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引领工程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煤矿采掘机械装备 工程实验室和太重煤机等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煤机装备研发、设计、试验、制造基地。依托北车集团太原铁路装备工业园,整合太重集团、晋机集团、智奇公司等创新资源,建设 级铁路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与芬兰 科学院、意大利路奇霓公司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构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铁路装备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 不锈钢及深加工产业。依托太钢 级企业技术中心、先进不锈钢材料 重点实验室、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技术创新平台和太原不锈钢工业园区,以承担和实施 重大计划项目为载体,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工作站,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系列产品。 镁及镁合金产业。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太原理工大学、中电科二所等,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整合镁产业产学研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创新资源,建设中国(太原) 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建设 镁及镁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世界镁都”提供技术支撑。 (二)以重大创新成果中试、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新材料产业。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金山磁材公司、汇镪磁材公司等,建立磁性材料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在磁材深加工和制成品上开展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碳纤维 工程实验室,建设碳纤维材料中试基地。依托阳煤集团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在己内酰胺、己二酸、聚甲醛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建设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依托山西晶科光电材料公司、山西国惠光电公司,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等高校、院所合作,研发生产填补国内空白的“高亮度、大尺寸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等。 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国际能源公司、中绿环保公司等产学研科技力量,组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试验、示范一批热能梯级利用、动力机械节能等能源回收利用以及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净化等先进技术。以山西中元煤洁净公司承担的“十二五” 科技支撑计划“褐煤粉煤高效炭化转化关键技术开发”、太原锅炉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低床压节能型循环硫化床锅炉”等项目为重点,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及设备的产业化步伐。 电子信息与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依托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山西问天科技公司、罗克佳华公司、太原合创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物联网核心技术应用开发和关键芯片及零部件产品规模化生产科技工业园、信息技术及电工电器产品装备制造园、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技术、建设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形成 级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园。以BOP平台为依托,提高电子商务的规模和服务领域,推动互联网企业提档升级。 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依托山西大学、中国辐射防护院、山西中医学院、省生物所、省食品所和亚宝药业公司、水塔老陈醋集团公司等,采用产学研战略合作模式,以山西道地中药现代化和山西特色小杂粮深加工为方向,以缓控释剂、中药注射剂、食醋系列保健品等为重点,建立太原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太原生物技术工程实验室,辐射带动全市生物医药与特色食品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具有太原特色、在 占有重要地位的生物医药与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太阳能光伏产业。依托中电科太原光伏产业园,联合山西天能公司、山西纳克公司等,建设1个 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工程实验室。引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和香港新能源公司薄膜太阳能项目,形成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光伏产业创新联盟和产业链条。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长安重汽公司为核心,与清华大学、中国汽车研究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建设 级煤层气载重汽车工程实验室。加快煤层气开发、加气站建设、公交车和出租车改装等相关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加大甲醇掺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做强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配套技术支撑。 (三)以创新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为基础,实施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积 与省合作共建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行业共性技术应用推广。以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太原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为骨干,组建中国(太原)创新驿站,建立难题征集、项目对接、专业化服务工作平台,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技术转移网络。依托2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一网两库”基础条件平台,建立10个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每年组织推广50项重大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建设创新要素交易中心。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实时连接北京、上海、天津等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向太原集聚。充分发挥驻外科技参赞和省外高校、科研机构山西籍专业学者的作用,加大科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太原)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强化会前招商、会中对接、会后跟踪和落地服务。 加大民生科技应用推广。围绕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人口健康、公共安全以及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工程等适应民生改善重大需求的共性技术及产品应用推广,每年重点组织实施10个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应用推广项目。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五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加大农业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推广,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引导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建联合体,实施集团式农业技术承包,加强农业技术综合集成应用。 (四)以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和 (行业)技术标准研制为标志,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示范工程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以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产品和技术标准为标志,制定创新型企业科技素质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产销比重、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等指标权重。对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和监测分析,实行动态管理。实施重大自主创新科技专项,支持九大产业领域企业每年取得一批经认定的 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新产品和 (行业)技术标准,提高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学习借鉴西安、武汉、杭州等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采取市县(市、区)联动、参股合作等方式,重点建设 工信部微小企业创业园区等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扩大孵化规模,提高企业毕业率,催生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纽带,实施产业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工程 加大“人才扶持”科技专项实施力度。采取“引聘结合”方式、“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模式,以 “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人才为重点,培育引进200名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组建50个具有地方科技优势、符合产业转型需要、结构梯次合理的创新人才团队。 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采取更加开放的举措,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企业来并建设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在九大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举办工程硕士培养班,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跨国公司短期培训,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 四、重大项目 (一)规划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 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规划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使其成为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集聚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高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地和全省综改试验区重大标杆项目。Ⅰ期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二)建设中关村—太原新兴产业科技园 加快北京中关村高端人才、高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市梯度转移。一是依托高新区建设中关村-太原新兴产业科技园;二是依托10县(市、区)建设10个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特色的专业科技园区;三是依托太榆科技创新城自主创新核心区建设中关村—太原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把中关村-太原新兴产业科技园打造成为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示范工程。 (三)建设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 在东山地区建设低碳科技工业园,加强与中国华能公司合作,组建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开发低碳、环保、节能技术,开展煤炭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新型低碳技术项目研发等。在古交市建设煤矸石与粉煤灰综合利用科技工业园,加强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加快实施煤矸石生产特种陶瓷、泡沫彩釉玻璃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纳米聚晶金刚石、液体金属散热片等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把两个园区全力打造成省级、 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科技示范园区。 (四)与省共建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高新区、经济区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采用省市共建方式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九大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化试验及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育引进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使其成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科技孵化器,辐射带动全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五)实施重大自主创新专项 实施5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市场化为导向,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单项投资1亿元、科技投资3000万元以上。依托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积 争取 和省计划资金支持,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研发高水平成果,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抢占科技制高点。 (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实施5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项目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具有较广市场前景、较好产业化基础、较大带动系数等特征,单项投资5亿元以上、科技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三年内达产达效,提高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创新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太原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合理确定财政科技经费在研发、转化、产业化各阶段的投入结构,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积 争取列入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成立太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三是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健全以政府风险投资补助为引导、民营风险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 组建科技发展银行和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重大机遇,积 筹建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重点的晋商银行科技支行。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待遇机制。通过加大奖励、提成、持股等方式,激励和调动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 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造财富按比例分享为基础的提高人才待遇分配制度。二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人才、项目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经认定为 级自主创新产品的实行以奖代补、政府优先采购等。四是创新自主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在对标一流的基础上,实行方针目标管理,对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中人才、项目、资金等实行全程科学管理,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导向的奖罚机制。 (三)落实激励政策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认真落实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税收加计扣除政策。二是实施示范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使用自主创新 台(套)装备。三是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市级科技计划安排项目补助相关经费。四是采取资源换资本、市场换技术模式,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重大项目和战略投资。五是加大政府采购高技术服务力度,实现高技术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企业同质同量同价,实行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四)建设专业园区 在开发区实施扩容提质,统筹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科技园,形成分工明确、专业配套、协同发展、循环高效的“一区多园”格局。发挥专业园区在招商引智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引进 “千人计划”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来并创办领办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大力引进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领域高科技企业梯度转移到园区,实现集群发展。依托高新区引进和发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企业、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火炬创新创业园、软件园。依托经济区重点建设煤机装备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民营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依托不锈钢园区推进同业入园,完善产业配套,提高不锈钢深加工和制成品产业规模。充分显现园区的创新活力和人才高地效应,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水平,提高园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使专业科技工业园区成为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重要创新基地。 (五)制定发展规划 一是制定九大产业人才规划。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招商引智计划,发挥本土人才作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小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二是制定九大产业技术及产品创新规划。在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的基础上,绘制技术发展路线图和重大主导产品专利地图。三是制定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年度计划。强化顶层设计,确定工作重点,统筹科技资源,实施重大项目,支撑转型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领导组,市委考核办、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农委、财政局、人社局、环保局、城乡规划局、统计局、国土局、中小企业局、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 2.发挥专业作用。调整充实省城科技专业委员会,吸收国内一流专业参与,建立九大产业以及现代农业领域专业组,对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展咨询、评审、论证,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3.开展工作对标。围绕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发扬太钢自主创新精神,借鉴 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与合肥市、西安市等开展“工作对标”,找出差距,制定措施,奋力赶超。 4.明确任务分工。科技局要做好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和产业技术发展预测;发改委、经信委、城乡规划局、国土局要做好一流自主创新基地涉及新兴产业规划布局;财政局要加大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资金支持;人社局要对一流自主创新基地人才引进提供保障;统计局要将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主要指标纳入统计调查制度,开展分析监测并定期发布。 5.加强绩效考核。将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大指标权重、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落实。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