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省质监局、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开拓进取,科学监管保安全,优质服务促提升,狠抓队伍树形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1.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大监管工作格局逐步形成。重点产品、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基本保持平稳。2010年全市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3.2%,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4.7%,较“十五”末分别提高12.4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全市特种设备在年均增长15%的情况下,特种设备年事故率和死亡率逐年降低,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基本实现安全运行。圆满完成“十小”整规三年目标任务,全市47305家“十小”单位,规范率为99.4%。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质量强市建设开局良好,全市7个县(市、区)设立了政府质量奖,覆盖率达80%。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深入推进,“十一五”末,我市有中国名牌产品22只、浙江名牌产品242只、金华名牌产品343只,名牌产品经济总量达到1283.2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40%。标准化战略深入推进,指导全市95家企业制订 、行业标准180个;建成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4个。计量基础不断夯实,民生计量工作有效推进,83家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认证、103家企业通过计量检测能力确认;在239家重点能耗企业推行能源计量精细化管理,免费开展在用锅炉和电梯能效测试,淘汰改造锅炉241台,年均节约标煤13.9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15吨。
3.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十一五”末,全市质监系统有 质检中心1家、省质检中心6家(2家筹建),布局明显优化;技术机构拥有实验用房2.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6477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5倍和1.7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装备5年投入达1411万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金华汽摩配和义乌饰品2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市质监系统可开展3982项产品(参数)的检验检测,基本满足金华块状产业、主导产业检测服务以及安全保障需求,食品检测能力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战略机遇。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省委、省政府在 率先提出建设“质量强省”目标,并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意见,为质监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按照以人为本、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等要求,质监部门可以在打假治劣、加强食品监管、推进名牌战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实现金华在浙江中西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十二五”时期,金华把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形成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大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与质监工作密切相关的要求,质监部门在实施金华市“十二五”规划中肩负重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情况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备注
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
80.8%
93.2%
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84%
94.7%
特种设备
万台事故率
0.35
0.17
万台死亡人数
0.35
0.17
质量建设
品牌建设
中国名牌产品
7只
22只
浙江名牌产品
114只
242只
金华名牌产品
177只
343只
政府质量奖
0
15个
标准化建设
参与标准制定
标准
0
89个
行业标准
0
91个
备案标准
7424个
5888个
联盟标准
0
10个
检验检测
通过认证的检验机构
86家
93家
质检中心
0
1家
省级质检中心
5家
6家
技术机构业务收入
8900万元
24100万元
技术机构装备资产
2268万元
6477万元
质监系统
队伍建设
公务员(包括参公管理人员)
152名
205名
事业编制人员
330名
311名
博士
0
2名
硕士
5名
13名
各类高级职称人才
14名
20名
(三)存在问题。
1.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不多,竞争能力不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企业标准化、计量、质量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金华质量工作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和繁重。
2.企业质量 责任人的责任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质量失信事件还屡有发生,质量诚信乃至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区域性产业、块状产业低质低价竞争可能引发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3.质监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技术手段和执法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建设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技术机构发展滞后,发展后劲不足,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金华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和“工业强市”战略,以维护质量安全为己任,大力实施人才强监,着力推进法治质监、服务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建设,积 打造质量强市,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努力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金华质监事业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坚持科学监管、安全发展,以质取胜、转型发展,改革突破、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公共检测服务,进一步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为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权责明确、机制健全、保障有力的科学监管体系。有效落实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责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支撑保障水平。质量安全形势继续保持平稳,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稳定上升,重要食品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基本受控,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以政府质量奖为抓手,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初步形成大质量工作格局。品牌对经济的引领和标准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积 推进生态市建设,标准宣贯、能效管理、能源计量、装备改造等节能降耗的作用更加明显。
——公共技术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支撑有力的覆盖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检验检测体系。 级质检中心有新的突破,省级质检中心能基本满足区域块状产业发展的需要。装备总量和水平有新的提升,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的加强。
——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推进。质监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法治质监、服务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事业发展与履职要求相适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明显增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质监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十二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1.业务指标
名称
项目
数量
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3%以上
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5%以上
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估覆盖率
100%
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持证率
100%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
100%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
100%
特种设备事故结案率
100%
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0.4、0.35
质量建设
浙江名牌
300只
金华名牌
400只
名牌企业对GDP的贡献率
30%以上
设立 级、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6个
主导和参与制订 标准化、行业标准
50个
确立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25个
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85个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0家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达标率
98%以上
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
98%以上
2.科技指标
项目
数量
质检中心
2个
省级质检中心
4个
省级质监系统重点实验室
2个
级、省级科研项目
2项
科技成果
2项
科技论文
8篇
3.人才指标
项目时间
十二五末
执法队伍
本科以上
占总数的85%以上
专业技术队伍
博士
6名
硕士
50名
教授级高工
2名
高级职称人才
30名
4.经济指标
项目时间
2010年
2015年
技术机构业务收入
24100万元
42475万元
固定资产总值
27548万元
41020万元
仪器设备总值
6477万元
11344万元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金华质监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进安全保障水平、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标准化引领能力、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一)不断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不断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机构和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基层质监站所建设,加强基层一线监管力量,健全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重点产品关注制度,建立完善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行业性质量问题,落实产品质量整治措施,有效控制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健全完善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产品质量安全 善后处理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安排监督抽查计划,不断扩大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产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3%左右。
不断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积 构建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对重点区域(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重点行业(肉制品、乳制品、饮用水、酒类),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管;积 探索推进“54321”、“七步法”、“一建一定三统一”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建立失信惩戒的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完善食品监督抽查机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评价与分级监管覆盖面98%以上;省级食品定期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5%左右,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3%以上;基本消除生产环节食品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安全及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及时有效查处。
不断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加快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部门依法监察、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特种设备定检率稳步提高,重点监控设备监察率和严重隐患治理率100%,特种设备事故控制在每年0.4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每年0.35人/万台以下。强化电梯110应急体系和队伍建设,运用技术手段加强设备监控,完善企业应急机制。
(二)不断提升服务转型能力。
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完善质量强市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强化领导、政策、协调、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支撑、质量诚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积 发挥政府质量奖导向作用,开展质量先进示范企业争创活动,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推动中小企业实施5S管理,全面提升质量意识。“十二五”末,全市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五金制造业、现代小商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及金华火腿、东阳木雕等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政策研究,制订品牌培育规划,培育和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积 培育争创各级名牌,特别是区域名牌,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全市拥有浙江名牌产品300只(其中服务业名牌15只、区域名牌10只)、金华名牌400只。各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45%以上。通过品牌的培育和争创,引导企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健全现代计量体系。发挥计量的基础保障作用,计量监管体系更为规范,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宽。继续推进民生计量“四进”活动,民生计量监管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强化工业计量基础工作,按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围绕企业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强计量管理,夯实计量基础。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及性质,按照分类指导和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原则,帮助、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检测管理体系。根据 节能降耗的总体要求,引导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创名牌企业、重点能耗企业对生产过程的计量监测。
强化认证认可监管体系。继续深化“提升认证质量、服务质量强市”活动,引导认证机构做好对获证企业的帮扶,提高认证有效性。会同有关部门积 推进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试点;联合农业部门开展以认证有机产品为重点的食品农产品认证执法检查,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市场、GAP等认证;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进一步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进一步深化检测工作整顿,组织开展“规范检测管理、提升检测质量”活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生态建设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明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计量基础作用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企业和行业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认证认可推进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明显,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三)不断提升标准引领能力。
健全和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接轨国际”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加强标准化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与各县(市、区)发展政策的衔接。积 引导科技创新成果、 级重点新产品加快转化为标准,培育“中国标准创新奖”企业、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通过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的企业累计达200家以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行业协会为主体,推动企业制订和实施联盟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制定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制定并实施联盟标准的产业集群达到10个,实施联盟标准的企业数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0%以上。扶持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逐年提高。
推进工业标准化工作。推动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争取申报组建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3个,承担省级标技委(工作组)3个。支持和推动企业积 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 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新增主导(参与)制订 标准20项,参与制订行业标准30项,参与制订省级地方标准10项,组织制定特色产业联盟标准20项以上。汽摩配、新材料、医药化工、五金机械、低碳经济等领域标准研制取得突破。
深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55”工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标准规范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图20项以上。推动新建 级农业标准示范项目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0个。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开展新农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探索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信息服务、国际会展、科技教育、文化传媒、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争取省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5个以上,确立市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20个,充分发挥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完善标准化服务平台。加强中国小商品城标准信息平台和金华市标准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兰溪、东阳、永康建立系统完善、反应快速、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及省内标准化活动搭建快速通道,为“质量强市”建设提供支撑。
(四)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健全质监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市级技术机构中坚力量,夯实县级技术机构基础地位,进一步优化重点检验检测项目布局。鼓励技术机构结合自身要素资源优势,加快计量、质检、标准化技术能力融合和业务多元化发展,实现技术机构单一服务向综合技术服务转变。结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需要,推进特种设备检验能力向下延伸。建立质监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 质检中心为龙头,以省质检中心和市级技术机构为骨干,其它技术机构为基础的质监技术创新体系框架,进一步加强科研需求、科研装备、科研人才和科研计划的统筹,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质监科技创新效益。以金华汽车及零部件、兰溪棉纺织、东阳磁性材料、义乌饰品、永康五金等5个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为中心,积 提升质监技术支撑能力。争取在我市转型升级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规划新建 质检中心。力争新增 质检中心2家,省质检中心4家。
加强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义乌 质检中心做专做精,使其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检测、标准、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 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省级质检中心能力建设管理,完善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面,使省级质检中心成为高水平的区域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全面符合《质检系统基层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力争培育建成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2个以上、检定校准实验室1-2个,力争建成区域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1个。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进驻开发区(园区),搭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就近公共技术服务。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要积 开展应用性科研活动,争取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3C认证检验资质上获得更多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要积 融入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技术服务资源的整合集聚,提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体服务能力水平。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检”战略,着力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扶持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动态管理、优先使用。鼓励各类人才参加高层次继续教育。市级技术机构积 争取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人才柔性引进培养。完善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选拔推荐德才兼备、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骨干加入 和省内专业队伍,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采取有效措施,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等,培育省创新型团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深入开展以提高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全员岗位培训,轮训300名检验检测人才,实施技术人员定期入企培训实习制度。改进和完善检测人员培训考核机制,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搭建练兵舞台,定期开展技术机构检测大比武活动。加强市县技术机构骨干上挂下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提高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水平。增强技术机构为行政监管提供技术保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强对相关产业行业质量安全状况的分析研究和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行业潜规则,提出预警信息,为行政监管提供前沿信息。健全应急反应机制,面对突发性质量安全事件,快速启动应急程序,解决疑难问题,适应行政监管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支撑水平。进一步发挥质监科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加快我市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检测技术能力建设,加强能源计量、能效测试和能耗诊断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相关的分析测试、标准创新、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综合性服务功能,成为产业转型助推器、企业发展服务器、科技创新孵化器。组建15个以上技术专业领衔的质量技术服务专业组,推动技术机构开放20个以上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深入开展“技术机构千家企业质量帮扶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为企业送检测、送咨询、送培训、送标准、送安全。
四、实施保障
“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更加艰巨,全市质监系统将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稳抓任务落实,确保规划如期完成。
(一)加强队伍建设。
以提高领导班子建设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系统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法治质监、服务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努力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结构得到优化、作风切实转变、机制更加健全,积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廉洁”的“金华质监”品牌。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建立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以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为依托,培育创新型团队。“十二五”末,全市质监系统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拥有教授级高工2名、博士6名、硕士50名,高工30名,质监系统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质监专业团队6个、创新型团队4个。
(二)加大项目投入。
科学编制预算,积 争取省质监局和地方财政对质监工作的支持,提高质监经费保障水平。争取公共财政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技术机构每年科技经费投入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5%。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市本级力争落实划拨土地40亩,新建实验室用房1.5万平方米,用于筹建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质量检测中心、危险化学品罐车常压罐体检测基地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
(三)加快法制建设。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局,提高质监部门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专业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依法决策机制建设。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改革。加强执法方式方法创新,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运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强化法律宣贯,深化“六五”普法活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