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旧城区改造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在广州城市规划中不再视旧城区古街巷为城市的包袱或绊脚石。
1月25日,广州市规划局正式公示《广州市旧城改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旧城改造的范围限定在老城区共54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其划为一般旧城区、风貌协调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区等四类区域,并提出了不同的更新改造策略,以期有效引导广州“三旧”(旧城区、旧村庄、旧厂房)改造。
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城区令人遗憾的大拆大建之后,广州旧城区岭南风韵和旧街巷民俗风貌已难寻旧影,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因此大打折扣。因此,《纲要》至少表明,广州已开始在理念上确立旧城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对许多关心广州城市建设的市民而言,这是伤感过后一丝的欣慰。
广州市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如石门、怀远驿、甜水巷、流水井、大小马站、庙头村、状元坊、厚德巷、天字码头等。这些地名浓缩了古代广州的历史或民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凭据,植根于广州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积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元素。许多老地名还包涵着历史典故、风俗、故事等,与羊城人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寻根问底,可圈可点。但是,在广州城市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诸多有着古老特色的民宅、街巷被拆除,伴随着数以千计的老地名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据统计,1991年至2000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最近10年间不知又有多少!《纲要》明确旧城区改造要保护城市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在广州城市规划中不再视旧城区古街巷为城市建设的包袱或绊脚石。但我觉得,除了要保护文物单位外,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被誉为城市历史“活化石”的老地名保护,也应在《纲要》中有所提及。
地名作为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名片”,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老地名的保护已经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关注,很多城市已经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工程。譬如,北京启动了老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南京公布了第一批老地名保护名单,对一些老地名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地名办历时三年编撰的《苏州地名录》已经面世,该《名录》收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座姑苏古城消失的1192个老地名,让那些弥足珍贵的老地名史料给后人一个交代。
在广州旧城改造中,也应该开展老地名保护工程。其目的是传承和弘扬广州的老地名,展示老地名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增强市民对广州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塑造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建议启动广州老地名保护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地名普查工作。这是尊重历史文化遗产、联络市民情感、关注民生和建设首善之区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