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总 则 条 为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 (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 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新工时制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 第四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着重调解,及时处理; (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五条 处理劳动争议实行调解和促裁制度。 第六条 劳动争议职工一方人数在3人以上,并具有共同理由的,应当推举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促裁活动。 第二章 企业调解 第七条 凡建立工会委员会或者工会小组的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劳动争议调解小组(以下统称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 第八条 调解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职工代表; (二)企业代表; (三)企业工会代表。 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下同)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厂长(经理)指定;企业工会代表由企业工会委员会指定。 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具体人数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并与厂长(经理)协商确定,企业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调解委员会成员总数的1/3。 第九条 调解委员会主任由企业工会代表担任。 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企业工会委员会。 第十条 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协商决定。 第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应指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调解登记、档案管理和分析统计等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束。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到期调解未结束的,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 仲 裁 第十三条 省、市(行署)、县(市、区)应当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第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 (二)工会的代表; (三)发生劳动争议企业方的代表。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是单数,主任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确认和更换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仲裁委员会备案。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实行少数>从多数的原则。 第十六条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鉴证,有权确认劳动合同的无效。 第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第十九条 仲裁员分为专职仲裁员和兼职仲裁员。 专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专门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人员中聘任;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的人员以及工会工作者、专业、学者和律师中聘任。 仲裁委员会成员均具有仲裁员资格,可以由仲裁委员会聘为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第二十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应当组成仲裁庭。对争议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有重大影响的,由仲裁委员会决定仲裁庭的组成;一般性的争议,由仲裁委员会授权其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1名 仲裁员和2名仲裁员组成, 仲裁员应当由专职仲裁员担任。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市(行署)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复杂的劳动争议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争议以及其他涉外劳动争议。 省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的劳动争议和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直属、驻军企业以及省直属企业的劳动争议。 第二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权限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不得再行移送。 第二十四条 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或者对管辖发生争议,由上级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 第二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对一方当事人不在本管辖地区的劳动争议,可以委托有关仲裁委员会协助调查。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名律师或者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七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或者死亡的职工,可以由其法定代表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没有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双方在仲裁过程中可以和解。申诉方在仲裁裁决前可以撤诉。 第二十九条 与仲裁委员会已经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职工、企业,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参加仲裁活动。 第三十条 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必须先经复议或者诉讼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并按照被诉人数提交副本。申诉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职工当事人姓名、职业、住址和工作单位; (二)企业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四)证据、证人的姓名和住址。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7日内作出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诉人;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诉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诉人。 被诉人应当自收到申诉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诉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 第三十四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仲裁参加人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保全证据,仲裁委员会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组成仲裁庭。 第三十六条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于开庭4日前,将仲裁组成人员、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前当事人。当事人接到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同意自行退庭的,对申诉人按照撤诉处理,对被诉人作缺席裁决。 第三十七条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按照规定制作。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员署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后,送达当事人。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仲裁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反悔的,以及当事人拒收调解书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少数>从多数的原则。裁决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第三十九条 仲裁庭对职工当事人追索医疗费、劳动报酬、丧葬补助费、、救济金、遗属补助费等必要费用,仲裁委员会调查确认符合实际的,可以先行决定企业当事人支付一定费用。 第四十条 仲裁庭裁决时,对涉及经济赔偿和补偿的争议标的可以作变更裁决,对其他争议标的可以在作出肯定或者否定裁决的同时,另向当事人提出书面仲裁建议。 第四十一条 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应当制作裁决书,裁决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在7日内送达双方当事人。 定期另庭裁决的当庭发给裁决书。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60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四十四条 对请示待批、、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以及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应当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报仲裁委员会审查同意。仲裁时效中止不计入仲裁时效内。 第四十五条 各级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当提交本仲裁委员会决定。 决定重新处理的争议,由仲裁委员会决定终止原裁决的执行。仲裁决定书由仲裁委员会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仲裁委员会宣布原仲裁裁决书无效后,应当自宣布无效之日起7日内另行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再次决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30日内结束。 第四十六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 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具体收费标准按照 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仲裁员有下列情形 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会集体决定,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四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有关人员及仲裁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政府1988年4月19日发布的《黑龙江省实施(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细则》同时废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