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中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巴府发[2008]5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管委会:
《巴中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规划(2008—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巴中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规划(2008-2015年)
一、规划编制依据及背景
(一)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2、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3、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
4、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及《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5、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2005-2010)》及五个配套实施意见;
6、市委 “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7、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巴中市灾后重建规划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二)规划编制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市80户工业企业造成各类损失1.5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70户,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企业受灾损失中,固定资产损失1.38亿元,流动资产损失2131万元。固定资产损失中,坍塌、受损房屋22.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用房21.1万平方米) 、损失9431万元,报废、受损机电设备722台(套)、损失3636万元,其他财产损失735万元;流动资产损失中,原材料损失1062万元,产成品损失945万元,其他损失124万元。还造成了54户规模企业停产,减少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减少主营业务收入3.41亿元,减少利润总额2418万元;18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受阻损失0.85亿元。为确保全市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恢复重建、五年加快发展”的灾后重建任务,特编制《巴中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三)巴中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法人工业企业616户,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户,实现增加值15.3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4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3户,其中食品饮料企业34户、纺织丝绸企业4户、医药制造及中药材加工企业5户,2007年生产鲜冷藏冻肉4.74万吨、粮食加工产品3.38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2.3万吨、罐头0.3万吨、白酒3.83万千升、啤酒1.97万千升、精制茶31.1吨、瓶(罐)装饮用水3.21万吨、纱0.48万吨、布1647万米、生丝369吨、丝织品178万米、中成药75吨;矿产资源开发企业24户,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2户、煤炭开采企业5户、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5户、其他建材工业3户、电力生产供应企业6户、燃气生产供应企业3户,2007年生产铁矿石(原矿量)127.5万吨、原煤72.6万吨、水泥41.5万吨、发电量1.75亿度;还有机械加工企业3户、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4户、其他轻工企业7户,2007年生产自来水(生产量)2047万立方米、机制纸及纸板4361吨、纸制品1190吨、塑料制品1165吨、砖(折标准砖)7241万块、分离机械3120台。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各1个,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四川省名牌产品8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基本形成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
全市现已建成优质粮油基地95万亩,银花基地18.2万亩,茶叶基地11万亩,核桃基地20万亩,优质果蔬基地22.1万亩,川明参1万亩,“两耳一菇”2000万瓶(袋),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40个。有4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畜牧7个),四县(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猪、牛、羊生产基地,南江黄羊成为亚洲 知名肉用山羊新品种,通江县、南江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发布市、县农业地方标准15项,实施 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项目15个,建立了105个 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和1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为做强绿色资源加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2007年,南江县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22亿元、利润1.01亿元、入库税金9342万元,基本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平昌县1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31亿元、利润2401万元、入库税金3106万元;巴州区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36亿元、利润364万元、入库税金1647万元;通江县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7亿元、利润423万元、入库税金1253万元,基本形成了有一定工业门类、有一定企业基础的绿色资源加工产业。
巴中经济开发区下辖商贸园、工业园、科技园,三个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9.48亿元。平昌星光工业园、通江龙溪沟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工业园等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加快巴中工业发展的载体。
二、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灾后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灾后重建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实市委 “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方案,走自力更生为主、争取 支持为辅的路子,奋力实现三年灾后重建和五年加快发展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工业主导加快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强力实施“培育大产业”战略,积 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产业调整升级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的优势企业聚集,通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把优势产业培育成对全市经济支撑、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积 发展配套产业,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3、优化布局集聚发展的原则。坚持产业集聚发展方向,实施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战略,切实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的规划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4、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快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标准的推广运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5、承接转移开放发展的原则。坚持 “引进来”发展战略,加大优势产业项目的推介力度,积 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巴中发展产业项目,积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工作,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有效利用市外资源,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三、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目标
本规划的时间长度为8年。规划总体目标是:三年恢复重建打基础(2008-2010年),五年加快发展上台阶(2011-2015年)。
(一)三年恢复重建目标
——2008年6月底前,全市70户受地震灾害损失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规划的21个恢复类项目在2009年内全面竣工,36个原址建设项目在2010年建成投产,38个异地建设项目在2015年建成投产。
通过恢复重建,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现价速度);规模以上企业100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优势企业1户,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3户,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5户;工业园区(集中区)建成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20万亩;省以上名牌产品(商标)36个;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
(二)五年加快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0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户,超10亿元的优势企业5户,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40户;工业园区(集中区)建成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30万亩;省以上名牌产品(商标)65个;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0%。
四、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主要内容
(一)产业调整
全市以“3+1”产业规划为重点实施产业调整,即培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机械制造等配套产业。
1、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把饮料制造、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纺织丝绸业等培育成有规模、有特色优势、有 著名品牌、有大企业集团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规模以上绿色资源加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6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后五年年均增长25%。
——食品加工制造业。重点发展粮油制品、蔬菜制品、山野食品、畜禽肉类制品及副产物加工业。加快龙头加工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优质粮油、蔬菜制品生产规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打响“巴中绿色食品”品牌;积 发展玉米、薯类食品加工业,建立玉米食品、薯类全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薯类方便食品等产品体系,使之成为巴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积 发展高档、方便、营养的禽肉、牛羊肉制品;大力开展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皮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生物制品。充分利用丰富的食用菌、核桃、板栗、山野菜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资源,发展山珍土特产品和旅游产品。力争规划期内,米、面、油、玉米、薯类等优质粮油食品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藠头、生姜、辣椒、芦笋等蔬菜制品2万吨以上,食用菌、川明参、核桃等山珍土特产品和旅游产品产量2000吨以上,形成年加工生猪300万头、肉羊100万只、肉牛60万头、家禽1000万只及其副产物综合加工的生产能力。
——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白酒、啤酒、茶、银耳、金银花、矿泉水和植物蛋白饮料。做大做强江口醇“中华老字号”、小角楼“ 驰名商标”白酒品牌,支持重庆啤酒巴中公司扩大规模,整合全市茶叶资源,由优势企业集中改造低产茶园,深度开发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资源,做大做强绿色饮料产业。提高白酒、茶叶、植物饮料企业的产业准入门槛,逐步淘汰小规模、落后生产能力。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产量达到年产白酒7万吨、啤酒10万吨、精制茶1500吨、银耳和金银花等植物蛋白饮料1万吨、矿泉水10万吨。
——纺织业。抓住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契机,整合纺织、丝绸传统工业资源,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努力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纺织、丝绸、服装等产业。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纱1.5万吨、布1.2亿米、丝600吨、绸1000万米、服装30万套。
——中药产业。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 推进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加快百顺、正华等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开发2-3个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新剂型。以引入战略投资伙伴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工业。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中药制品3000吨、中药中间体4000吨。
——林产品。充分利用五倍子、银杏、金银花、木材、竹等林产品资源,大力开发医药、化工原料精深加工产品和家具产品,全市集中规划建设中纤板等竹、木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医药及化工原料2500吨、中纤板22万立方米、竹炭800吨、竹醋液150吨、家具1万套。
2、做大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做大黑色金属采选规模,建成川东北最大的水泥、石材、霞石等建材基地,建设四川电力、煤炭等能源基地。规模以上矿产资源开发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亿元,后五年年均增长25%。
——黑色金属采选业。以南江矿业集团为龙头,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着力搞好深度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铁矿石140万吨、铁精矿100万吨。
——建材业。加快建设南威日产2500吨旋窑水泥项目,着力打造川东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加快实施坪河建材城项目,加大霞石、长石、透辉透闪石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玻陶化工原料基地。发挥石材资源优势,打造南江名石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瓷土、页岩、粘土、石膏、石灰石等资源,积 开发包装、装饰装修、墙体屋面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水泥200万吨、石材100万平方米、霞石等玻陶化工原料60万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200万立方米。
——能源产业。电力工业加快兴文220kv变电站扩容及双回路输电线路项目、大佛寺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加快通江22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认真做好天然气调峰电站一期工程、巴中50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5年前建成投产;抓好城乡110kv、35kv、10kv输变电设施建设以及低压线路改造,使全市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输、变、供电系统;加快碧滩、通江河流域水电站建设,限制建设装机容量5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煤炭工业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提高单井产能,确保安全生产。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水火电装机80万千瓦、原煤150万吨。
3、积 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快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资源开发进程,争取落实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指标,抓紧启动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进大型化工产业集团,重点开发生产合成氨、复合肥、硝酸、醋酸、二甲醚、乙炔产业链及中下游化工产品。
4、发展壮大配套产业。积 发展汽车、摩托车齿轮和重型机械钢圈等配套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农用机械和矿山机电产品。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加工、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物流等配套产业。力争规划期内,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达到齿轮50万套、钢圈40万套、农用机械1.5万台、矿山机械0.5万台、饲料16万吨、塑料编织袋1亿条、包装产品0.5万吨。
(二)生产力布局调整
全市生产力布局调整重点是解决县(区)产业结构雷同和生产力布局分散问题。
1、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巴州区要依托高金食品、惠昌食品、宏润食品发展生猪养殖、肉类加工、皮毛脏器综合利用产业,依托重啤集团发展饮料工业,依托中兴纺织、永益茧丝发展纺织、丝绸、服装工业,依托龙头食品、东阳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依托鑫锐齿轮发展汽车、摩托车齿轮配套产品加工,依托普瑞制药、正华医药、百顺中药发展医药产业,积 配合协调做好天然气化工园区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围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优质粮油基地、生态畜禽养殖、中药材、蔬菜水果等基地建设。
——通江县要依托天仙食品发展肉牛养殖及牛肉制品深加工,依托诺水米业和诺水粮油发展优质粮油深加工,依托山霸王发展食用菌及山珍食品加工,依托银耳酒业、罗村茶叶等企业发展银耳饮料、茶饮料,引进企业发展林化工产业,围绕诺水河的生态旅游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红色旅游搞好旅游配套产品开发与生产,围绕优势绿色资源加工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养业。
——南江县要依托南矿集团、铁山冶金发展黑色金属采选,依托煤电公司、秦巴煤炭集团发展煤炭采选,依托南威水泥、坪和建材城、东榆工业园发展建材工业,依托矿山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矿山机电产品,依托北牧黄羊发展黄羊规模养殖和肉食品深加工,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金银花饮料及金银花提取等深加工产业,围绕光雾山搞好旅游配套产品开发与生产。
——平昌县要依托江口醇、小角楼发展白酒产业集群,依托启昌食品发展生猪屠宰及深加工,依托再生纸业、江城包装发展包装印刷业,依托金凤茧丝绸发展蚕桑、丝绸业,依托钢圈厂发展汽车、重型机械钢圈产品及农用机械产品,依托沃德科技、西南竹业发展新型建材,依托四川巴河公司开发水电资源。同时,要围绕工业大力推进优质红粮、双低油菜、高产蚕桑的规模种植和生态猪的规模养殖。
2、发展园区经济,推进生产力布局适度集中
抓好园区建设,提升工业园区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积 争取中央、省、市、县(区)对工业园的资金投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条件。改进招商方式,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 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建设园区技术开发、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担保问题,搭建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工业园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重点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和巴中天然气化工园,加快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平昌星光工业园、通江龙溪沟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工业园等县(区)工业园区(集中区);积 发展小角楼工业园等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大力推动平昌县驷马镇高升桥、巴州区恩阳镇和南江乐坝镇创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五、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及经济效益
本规划共规划工业项目189个,概算总投资475亿元,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227.4亿元,申请贷款247.6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并达到生产能力后,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8.8亿元,新增利税总额102.9亿元。
从项目类型分,规划恢复生产项目21个,概算总投资2.8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2亿元,申请贷款1.6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1.1亿元,新增利税总额4.4亿元。规划重建项目74个,概算总投资138.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52.9亿元,申请贷款85.7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38.3亿元,新增利税总额27.5亿元。规划加快发展项目94个,概算总投资333.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73.3亿元,申请贷款160.3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349.4亿元,新增利税总额71亿元。
从产业分,规划农产品加工项目93个,概算总投资39.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8.1亿元,申请贷款21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17.6亿元,新增利税总额17.2亿元。规划矿产资源开发项目57个,概算总投资64.7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8.8亿元,申请贷款45.9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90.5亿元,新增利税总额16.3亿元。规划天然气化工项目7个,概算总投资357.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82.6亿元,申请贷款174.5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82.5亿元,新增利税总额66.8亿元。规划配套产业及其它项目32个,概算总投资14.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7.9亿元,申请贷款6.2亿元;预计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新增利税总额2.6亿元。
(二)社会效益
到2010年,全市新增工业就业岗位3000个,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95万元。通过建设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核桃、板栗、金银花、食用菌、油桐、蚕桑、生猪、肉牛、黄羊、竹木等基地,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从事规模化种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50元。
到2015年,全市新增工业就业岗位20000个,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通过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50万亩、茶叶基地15万亩、中药材基地30万亩、核桃板栗基地20万亩、油桐30万亩、蚕桑10万亩、生猪养殖小区150个和食用菌、肉牛、黄羊、竹木等基地,带动50万户农户从事规模化种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500元。
(三)生态效益
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20%,SO2、COD排放量下降1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工作的领导,扎实抓好《规划》的实施。要将规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重大项目,层层分解到县(区)、部门和企业,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完成《规划》的调整目标。
(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加强产业项目储备。按照“实施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到每年都有一批可开工项目。
加快产业项目实施。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把项目做为推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载体,积 创造项目建设条件,全力实施《规划》中的189个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项目和12个原材料基地建设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加强产业项目管理。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项目储备、论证、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工作情况的季度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三)奋力抓好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全市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各地要按照《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巴委发[2008]7号)精神,奋力抓好产业转移。一是积 承接产业转移。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东部沿海与发达地区的电子元器件加工、汽车机械零部件配套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生态农业资源,承接农业现代化地区的粮油、畜产品、银耳、金银花、核桃等特色名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承接煤、铁、霞石、石材等矿产开发及深加工;依托天然气资源,承接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大型化工能源企业;依托茧丝绸发展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我市茧丝绸及纺织行业的未有效利用资源;依托林木产业优势,承接实施中高密度纤维板项目。二是根据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积 引导富余生产力向市外转移,鼓励部分行业或企业走出去。三是严格执行 相关产业政策,积 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四)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和审批,要将工业用地纳入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做到储备充分,按需审批,地价优惠,全力满足工业用地需求。本规划中工业项目共需新增工业用地39210亩,其中巴州区3000亩,通江县1260亩,南江县2120亩,平昌县5030亩,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2800亩,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25000亩。拓宽工业发展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国有资本金收益制度、土地收益使用制度和银政企协调机制,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有效地将工业发展资金、国有资本收益金、土地收益金、信用贷款和民间资金用于工业灾后重建和工业发展。提高水电气供应能力,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业能源及用水供应,重点抓好电力项目建设,搞好天然气管网和工业用水管网建设。提高加工原料供给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确保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
(五)加大产业品牌打造力度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开发拳头产品,积 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教育。积 推进实用技术、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工作。积 推进企业产品采标、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
打造优势产业的工业品牌。把好产业准入关,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产业,实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创新攻克产业核心技术,搞好优势产业宣传,加强地理标志保护。
(六)配套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抓好 、省相关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重点抓好《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中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二是研究出台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加快产业发展地方配套政策。要在 、省相关产业政策范围内,针对巴中实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出台制定并实施涉及产业扶持、财税征收及补助、土地利用、工商管理、信贷投入相关配套政, 策及具体操作实施意见。三是积 争取 、省促进我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倾斜政策。重点争取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指标及天然气化工生产力布局政策。四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推行并联审批,建立“三项制度”,对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实行行政“效能”考核,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七)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要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建设优
质生态猪养殖基地、南江黄羊养殖基地、空山黄牛养殖基地、家禽饲养基地、优质粮油种植基地、核桃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蚕桑基地、茶叶基地、通江食用菌种植基地、南江金银花种植基地,推动发展优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要重点做好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多方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业科技推广,推进产品质量提升;扩大种养规模,提高产出能力。
(八)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构建地质灾害预防减灾体系。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构建职责明确、预警及时、反应快速的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减灾体系。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工作,完善群测群防和监测网络,加快灾害预警机制、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和城乡应急储备机制建设,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和赈济能力。
完善区域消防网络。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统一布局各类消防设施,重点加强区域消防站的建设,完善消防报警、通信、调度、指挥等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进一步改善区域消防安全环境,提高消防安全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