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突破性抓好2009年烟叶工作的意见
(广府发〔2008〕2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现就突破性抓好2009年烟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为要务,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工业需要发展烟叶,围绕品牌需求培育特色,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烟叶生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年实现烟叶收购必成目标31万担,奋斗36万担,其中:剑阁县种植8万亩以上,完成必成任务22万担,奋斗25万担;元坝区种植2.8万亩以上,完成必成任务7万担,奋斗8万担;旺苍县种植1万亩以上,完成必成任务2万担,奋斗3万担。烟农亩平收入2200元以上,全市上中等烟比例达到85%以上,烟区基础投入1.2亿元以上,实现烟叶各种税收7000万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扩大种植面积,夯实规范化种植基础
各级政府要在今冬明春把落实种植面积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在今秋安排明年小春时,规划好烟叶用地。要制定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烟叶种植面积任务。积 引导烟叶生产向种烟2000亩以上大乡、200亩以上大村、8亩以上科技户和100亩以上连片区域集中,严格控制零星分散种植。重点扶持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大户,鼓励建设面积50亩以上的小型烟叶农场,逐步夯实规模化种植基础,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迈进。
(二)继续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在全面落实各项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烟叶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烟叶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烟叶质量和烟区信誉,为创 名牌烟叶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五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1、优化品种结构,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坚持以云烟85、云烟87为当家品种,扩大红花大金元等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压缩适应性不强的品种,坚决杜绝杂劣品种,确保良种种植率达到100%。同时,要加快优良新品种配套技术的研究,认真落实好配套技术措施,真正实现良种良法和优质高效的目标。
2、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加快商品化供苗步伐。全市以漂浮育苗为重点的集约化育苗移栽面积要达到100%;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商品化供苗达到100%以上。
3、积 推广新技术,坚持旱作栽培。为增加烟农亩收益,各地要积 探索种植模式,在不影响烟叶移栽的前提下,鼓励烟农走烟→油,烟→菜的路子,要落实好“秋深耕、冬起垄、春盖膜、勤中耕”等规范的整地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啤酒瓶式分段移栽”规范技术,积 推广“前膜后秸”覆盖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全市烟田整地起垄面积达到95%以上,地膜覆盖达到100%。
4、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推行平衡施肥技术。各地要广开肥源,想方设法增加烟田有机肥施用量,全市烟田施用有机肥面积要达到95%以上,烟田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5%以上。做到科学施肥,平衡烟株营养,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5、普及“三段式”科学烘烤工艺,加快专业化烘烤步伐。积 推广普及烟叶成熟采收标准和“三段式”烘烤工艺,改善烟叶内在品质。加强技术指导,增加装烟密度,改进用煤方法,加快密集化烘烤和专业化烘烤进程。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区持续发展能力和抗灾能力
把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09年,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烟水、烟房、烟农机具,同时抓好烟站、烟路等建设。所有项目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注重规范,突出质量,实事求是。要早规划、早申报,争取今冬开工建设一批项目。要针对明年面积扩大、新区增多、烤房不够的情况,特别注重烤房工程建设,在有电力条件保障,集中连片区域要大力推广密集式烤房建设;在电力、种植规模等条件不具备建密集式烤房的地区要适当推广普改密建设。要抓紧实施烟水配套工程。要积 争取政策,大力推广烟机配套,采取 、烟草行业、地方政府、烟农各出一点办法筹措烟机配套资金,引导烟农涌跃购买旋耕机、起垄机,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要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设,提高防雹增雨作业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提高烟区抗灾能力。
(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引领烟叶生产发展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烟叶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烟叶生产水平的必然要求。全市要以“一基四化”建设为主线,落实烟田、烟水、烟房、烟机、烟路、烟站综合配套,培育现代烟农,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确保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并在全市逐步推广。具体要求是:在高标准建设好剑阁县木马镇松木村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新村的同时,着力抓好剑门片区、木马片区、城北片区、柳沟片区、蘑滩片区、明觉片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带和各乡一至二个示范园的建设,引领全市烟叶生产稳步发展,不断提升烟区综合生产能力。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大对烟叶生产的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 性
要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制定、落实更加优惠的烟叶生产政策,调动烟农和基层组织的生产积 性。
1、烟草部门加大各方面投入。烟草部门在种子、肥料、地膜、农药、漂浮育苗等烟用物资和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产前投入、投入金额不低于上年收购价格的15%;烟草部门继续对烟农实行烟用物资奖励和烤煤等价格补贴;烟草部门继续按政策规定对新建密集式烤房、普改密烤房进行投入,继续对烟水、烟站、烟路、烟用机具等进行投入或补贴。
2、烟叶税收主要用于扶持烟叶生产。
3、建立奖励机制。对抓烟叶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从经济上予以奖励。
4、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烟叶生产发展。要在烟叶生产用水、用电、用地、用材等方面继续给予优惠和扶持。
(二)搞好基本烟田规划与保护
1、搞好基本烟田规划
我市烟叶总体规划规模达到50万担以上,按照隔年种植规划基本烟田面积的要求,全市需规划基本烟田37万亩,其中,剑阁县22万亩、元坝区11万亩、旺苍县4万亩。各地要明确规划基本烟田的依据、规模和保护措施,将基本烟田规划到县、乡、村、农户的具体地块,并插标定界。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和完善烟农基本烟田档案。
2、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
基本烟田保护区要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突出烟草在整个轮作制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当地光、热、水资源、作物的生育期、轮作制度中养分的平衡协调供应等因素,科学安排茬口、轮作作物和耕种方式。
加大基本烟田土壤改良力度,重点解决部分烟田结构不良、酸碱不当、营养失调、病原量多等问题。一是前茬作物不能安排施肥量过大、氮素残留量较多的作物;二是通过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绿肥掩青、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保护和培肥地力,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不安排与烟草有共同病虫害的作物;四是要防治烟田污染,搞好烟田卫生,科学使用农膜,禁止使用“三高”农药,避免工厂排污和城乡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含氯肥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源,净化耕地,保持基本烟田的可持续利用。
(三)提高烟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户籍化管理,对烟农进行分类扶持、动态管理,跟踪服务,贴心服务,形成一支稳定的烟农队伍。要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为烟农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各种专业组织,如机耕专业队、育苗专业队、植保专业队及烘烤专业队等,为烟农提供烟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稳定种植效益。要大力发展烟农协会、烟叶生产合作社和烟叶农场,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四)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积 探索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风险保障制度,对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烟农给予适当补助,减少种烟的风险与损失,增强烟农信心,稳定烟农队伍;积 引入烟叶商业保险,建立政府、烟草公司与烟农共同投保制度,不断扩大烟叶保险种类和保险范围。
(五)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1、成立烟叶生产技术专业咨询组。邀请河南农大、青州烟草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专业参加,解决我市烟叶生产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2、进一步深化技术承包责任制。烟草公司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烟技员和协管员,加强烟技员管理,对技术人员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绩效管理,技术人员的收入与目标完成情况要挂钩。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户,奖惩到位。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烟农素质。在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烟农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烟农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加快“职业烟农”的培养,提高种烟水平。
4、完善烟叶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实行烟叶质量跟踪管理,走标准化烟叶生产之路。
(六)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发展烟叶生产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烟农和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重视、扶持烟叶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体行动,作为地震灾后恢复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产业,作为贯彻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各级要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市、县区要充实烟办力量,市烟草公司要加强领导力量和技术队伍力量。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全力配合抓好工作。要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高度重视烟叶生产的社会氛围和齐抓共管烟叶生产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实现我市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八年十月七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