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筑在拆除前会实行周密细致的考查、校对、求证,在证实以后再进行拆除,防止拆除了合法的建筑。有些建筑物感觉像违法建筑,可能补充了手续以后就成为正当的建筑。不过有八种建筑却是合法的,如果进行强拆可能会负刑事责任,严重的还会判刑。
1、有土地使用证,但是证件不全的。由于历史的原故,某些地区在初期只操办了土地使用证,可是莫得操办房产证和别的手续,这种状况属隶于手续不完善,不能断定为违法,由于只需要补齐了手续以后,依然还是合法建筑。
2、土地规划调整前建造的建筑。这还是鉴于历史原故酿成的,即使建筑物不符合当前的整体计划条件,可是建筑物只要是适应当前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就是有符合当前计划条件的有关证明,所以也不能断定为违建。
3、2008年之前建造、翻建、扩建的建筑物。《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关于房屋是否属于违法,理当根据《城乡规划法》的划定。要是在2008年以前的庭院有完善的土地使用证,或者是土地使用权证书,便不能确定为违法。除此,经过竞标、竞拍、告示的方法获得公有工业用地使用权,或许一次性买断了群众开发场所的使用权,也许相关单位决定了庭院的使用权,唯有是在2008年以前完善了第一次建设或是翻修、扩建,也不能说是违法建筑。
4、买断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的。少许实业和破旧居民区源于其他因素被抛弃,本地政府通过招标、投标、拍卖等形式,一次性售卖了其土地使用权,尽管在买卖的时间,地上建筑物莫得有关的土地证件或者房产证件,可是也不可能确定为违法建筑。
5、用于农田生产建设等三种情况下的建筑物。这三种状况包含农村土地承包地,在瘠土野岭上开采的耕地,用于基本农田生产的土地,由于它们全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或生产经营权,因此不能认为违法建筑。
6、1986年6月25日前建造的农村房屋。1986年6月25日,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才正式施行,同期废止除了1982年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在1986年6月25日前,按照《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获得建筑许可证的房屋不能算违法建筑。
7、通过补办手续取得建设许可证的。《城乡规划法》限定,需要获得《房屋建设许可证》,也许是不动产权证书方可构筑房屋。要是没有获得许可,只须在限定的时间之内,不交了手续,赢得了建筑允许,也算是合法建筑。其意义就是答应给一些建筑纠正的时机。
8、通过招商引资且得到审批同意的建筑物。在过去,为了提升经济水准,众多地区大力展开招商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少许建筑恰是在这样历史衬托下建立起来的,如此的建筑物,这要是通过了职能部门审核的,就不属于违建。在《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行政机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40条,64条,68条的规定,对未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处理方式有很多种,首先应当由规划部门进行认定,其次由规划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只有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才可以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违法所得。
其实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房屋因为历史的原因缺乏相应的合法的权证,而且那是建成了很长很长时间了。比如说是一些祖宅或者是一些宅基地上的一些建筑,但是,并没有一些相关的证件。所以说不并不是所有没有权证的建筑都是违章建筑。
并不是所有没有权证的建筑都是违章建筑。无证房屋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历史政策原因所致,有的是政府不守承诺所致,有的是房屋所有人自己的过失或故意为之。
对“无证房屋”性质的认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政策等因素来确定,不得一刀切,一律认定为“违建”。
因此,如果被征收人的房屋系无证房屋,征收方不能直接将被征收人的房屋认定为违建而实施强拆,更不能不给任何补偿。
对于企业来说,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例》中也提到了保护招商引资企业保护民营企业。所以,在法律上,在政策上都是向招商引资企业去倾斜的。各位企业主无论在征收过程当中,还是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自己的建筑被违法的强拆被认定为违建,运用法律的途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违章违法建筑能不能获得补偿,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不是违法建筑。 如果你正面临着拆迁,遇到了相关违章建筑要拆除的法律问题,就要及时地联系相应的律师,帮你分析建筑物是否属于违章建筑,以及拆除能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的法律问题。
如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对安置补偿有异议,可以怎么做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征收人可以在收到征收决定、征收补偿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房子被强拆,要在知道强拆之日的6个月内提起诉讼。北京楹庭律师事务所案件分析部,遇到疑难案件可免费分析。如果您没有与该主管部门协商好补偿条件,可以咨询征地拆迁律师,或者请律师介入,运用法律知识与主管部门协商谈判,争取获得公平、满意的补偿。
本文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其法律建议,如遇同类问题应当具体分析。